使用说明:点击“全屏”可放大地图窗口;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;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;地图左上角“+”可放大“-”可缩小;“上下左右箭头”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;点击“三维图/二维图/卫星图”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、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。
基本介绍
,对蔡(家桥)大(溪口)公路进行拓宽改造,2003年1月动工,2004年竣工。
(三)水(北桥)版(书)路 起自孙村水北桥,由西向东南经孙村乡上村、版书乡模范、绩溪县浩寨乡水川村至版书乡版书村,长23.2千米,由水(北桥)碧(云)、版(书)碧(云)段组成,其中旌德境长21.3千米,为乡村连接线。
1969年5月至1983年,兴建水北桥至碧云段,投资61.8万元,1995年浇筑渣油路面。1986年,修建版碧路,由省计委以工代赈90万元,地区交通局投资20万元,采取发包式修建。完成土方34.1万立方米,石方9.8万立方米,1993年11月竣工通车。水版路东连S217线,西与G205线连接,构成县境第三条循环公路,沟通沿线11个自然村。2001年2月撤销水北桥道班,归蔡云中心道班养护,设水北桥养护作业组。2003年,年平均昼夜交通量229车次。
(四)新(桥)西(阳)路 起自旌阳镇新桥,由南向北,经华坦、汪家、凫山至西阳,长11.1千米,由新(桥)华(坦)、华(坦)西(阳)两段组成。新华段长2.2千米,1976年6月沿线民工建勤修建,12月6日竣工通车。华西段长8.9千米,1981年4月沿线民工建勤修建,新建桥梁2座,涵洞34道,征地5.6公顷,拆迁房屋3幢,完成土石方18.3万立方米,投劳9.7万个工日,投资20.7万元,1983年10月竣工通车,是城乡连接线和县境第二条循环公路。
1996年7月,新桥至华坦砂改油工程动工,同年8月完工。2000年7月,华坦至凫山砂改油工程动工,同年10月完工。2001年2月撤销华西道班,由蔡云中心道班养护与管理。2003年,年平均昼夜交通量109车次。
(五)瑞(市桥)红(卫)路 起自旌阳镇瑞市桥,由西南向东北,经霞溪、板桥至红卫,长9.7千米。由瑞(市桥)板(桥)、板(桥)红(卫)两段组成。瑞板段长7千米,1976年12月修建,1978年10月竣工通车。板红段长2.7千米,1980年1月修建,1983年4月竣工通车,是旌桥乡连接线和县境第一条循环公路。
1998年,瑞市桥至板桥砂改油工程动工,年底完工。2002年,板桥至红卫砂改油工程完成。设旌桥道班养护与管理。2003年,年平均昼夜交通量337车次。
(六)桥(埠)仕(川)路 起自俞村乡桥埠村,由北向南经仕川三门前、绩溪县校头霞溪至仕川下门,长10千米。沿线地势险要,南高北低,为乡村连接线。
1991年1月修建,1992年底竣工通车。利用老桥1座,新建桥梁2座、涵洞36道,征用水田0.7公顷,旱地1公顷,山场9.3公顷,拆迁房屋280平方米,完成土方1.4万立方米、石方8万立方米,铺筑泥结碎石3.9万立方米,砌筑挡墙2289立方米。2003年浇筑渣油路面。年平均昼夜交通量98车次,由乡村养护与管理。
四、乡道
全县共有乡道64条,计长206.2千米。其中,四级路47.4千米,等外路158.8千米。
旌德文化
目连戏戏剧简介
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,因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。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,主要内容大致为:傅相一生广济孤评,斋布僧道,升天后受封。傅妻刘氏青提(又叫刘四娘)不敬神明,破戒杀牲,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。其子傅萝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,佛祖为他所感,准其皈依沙门,改名大目犍连,并赐其《盂兰盆经》和锡杖。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,最终寻得母亲,一家团圆超升。几百年来,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,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、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、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、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,在民间盛演不衰,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山西、福建、河南等地。
旌德旌阳、南关、版书、俞村等地历史上曾盛演目连戏,百姓百看不厌。其表演方式以鼓击节,锣钹伴奏,不用管弦,上寿时则用唢呐。脚色分生、旦、末、净、杂、襟,脸谱有鬼脸、标脸、花脸等。表演吸收民间武术、杂耍的一些技巧,能走索、跳圈、窜火、窜剑、蹬桌、滚打等,这些表演特技被巧妙地融入剧情当中,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。
旌德婚嫁民俗文化活动简介
旌德婚嫁民俗文化活动,采用我县明清时期婚嫁民俗文化场景,穿插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哭嫁于其中,以高头大马、仪仗花轿迎取新娘为主线,设置婚嫁情节。
整个仪式全程喜庆,台上台下结合演出。
1、亮轿:花轿停放,民乐队奏乐。
2、新娘母亲手持木梳,依依难舍,两般旁娘家亲友。哭嫁(约5-8分钟)。
3、鞭炮声响起,台下哄喊:开门、彩礼!民乐队奏乐。
4、照轿:伴娘,手持蜡烛照轿,扫把扫轿帘。
5、上轿:伴娘掀轿帘,新娘入内;司仪唱词。
6、落轿。新娘下轿,伴娘捧上同心结,新人各执一端。
7、拦门讨喜、过火盆、跨马鞍。
8、披红、扣连心锁给新郎带上、挑盖头。
9、拜天地、换信物、合卺酒。
10、敬改口茶、谢媒人
11、礼成、撒喜送神。
竹马灯简介
胯下骑一根竹竿或一把笤帚,手执一鞭,口中喊"驾,驾",学马儿奔跑的样子跳跃前行,稚拙天真,憨态可掬,这便是男孩子小时候常玩的"骑竹马"游戏。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:"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。"寥寥数语,将男女儿童天真无邪,活泼嬉戏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。"青梅竹马"和"两小无猜"这两句成语就出自此诗。顽童们胯下的竹马,到了宋朝发展演变为一种乡土味十足的民间舞蹈,即"竹马灯"。
竹马灯流行于我国广大的汉族地区。在民间花会中,舞蹈者模仿跑马的姿势,或扬鞭疾行,或执辔徐行,通过表演马儿慢行、上坡、下坡、过桥、跳跃、旋转等动作,展现马的各种姿态。即可以表演队形的丰富变化,也可以表演有情节的历史故事,载歌载舞,形式活泼,具有浓郁的乡土艺术特色.旌德的"竹马灯"盛行至今,其表演手段以热烈奔放、古朴清新的舞蹈形式,博得人们喜爱。
每年正月十五前,人们有舞灯贺岁拜年的习俗:舞龙赐福,祈求风调雨顺;舞春牛祈求来年五谷丰登;舞马灯以示驱鬼神、保平安、庆丰收、迎新春。在众多的灯舞中,数竹马灯最为精彩、亮丽。
竹马灯一般用竹篾扎成马的形象,分前后两截。前截马头,后截马尾,分别系在舞者腰的前后;马的四周围上长长的布,以遮住表演者的双脚;现扎竹马灯的马眼睛多用电池灯泡,开关接通后,闪闪发亮;通常马的脖子上都安有一圈铃铛,舞者一手执马鞭,一手拉缰绳,跑起来"的铃"、"的铃"的响声隔老远都听得见,形象十分生动逼真。
"竹马"表演都是排成队形进行的,它既是表演道具,也是一件民间艺术品。 每年的元宵节旌德县城街道彩灯闪烁,鞭炮声此起彼伏,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闹花灯拜年拉开了帷幕。是夜,街头早已是人山人海,随着阵阵由远而近的锣鼓声,走马灯首先向人们奔来,20个马灯在乐曲伴奏下腾跃起舞,刹时人群沸腾,鞭炮作响,硝烟弥散处,马队时而慢慢徐行,时而又疾驰;一会成直线形,一会儿又成环形,队形路阵变化多样,交叉穿梭连环反复……马队每到一处,热情的乡民早已守候并点燃鞭炮助兴,以表谢意。